前几年大众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说实话,有点不及格。ID.系列从ID.4到ID.6,销量不温不火,智能化水平也被人吐槽“电子冷淡风”,在蔚来、理想们眼里几乎没有威胁。可现在,大众终于要认真了。
这台由大众安徽打造的ID.EVO概念车,就是个信号。
有人说它是“大众的自我救赎”,也有人说它是“德系智能化转型的开始”。我不喜欢套词儿,但实话讲,看完这台车的概念展示后,我确实觉得,它不像以前那些只会拿“经典设计”骗情怀的大众新能源。它有东西,而且,可能真的会成。
智能化:认怂不可耻,装懂才是笑话
你得承认,老大众在智能化这一块就是慢半拍。当年国内新能源玩家已经整出“激光雷达+城市NOA”的时候,大众还在给你讲“底盘质感”和“驾驶回馈”。
可时代不等人啊。
这回ID.EVO直接接入小鹏的全套智能技术,懂的都懂,这是“主动认怂”,也是“拐弯超车”。大众看清楚了:不如干脆合作一个本地高手。自己搞不来,就别死磕,花点钱省下两年时间。
有意思的是,大众并没因此丢掉自己的品牌个性。
从现有资料来看,这车还是很有“德味”:物理按键没完全砍、方向盘不是奇形怪状的“游戏杆”、中控台也没一股脑堆屏幕。这种坚持我反而认可。不是所有的智能化都得“抄特斯拉”,不是每台车都得用极简主义伪装高端。
对比一下前几年“学不会智能化还不肯低头”的ID.4,就知道ID.EVO这一步走得有多不容易。
设计语言:没整活儿,但细节有点东西
我盯着这车看了快半个小时,越看越觉得它不像概念车,反而像个快要下线的准量产版。线条没那种浮夸的激进感,前脸简洁但不冷淡,灯组也没故意搞“未来感”,属于那种低调耐看型,挺符合德国人的调性。
但你说它保守吧,很多细节还真藏了点“花活”。比如前后轮眉的过渡线条,隐藏式门把手的布局,尾灯组的点亮方式,都有明显的精致处理。感觉这车设计团队是认真下过功夫的,不是套个壳子交差。
让我想起以前开过的帕萨特B7,内饰不惊艳,但每一块饰板接缝都能对齐。那种机械质感不是靠“看起来高级”来堆出来的,而是靠工程思维“抠”出来的。现在看来,大众还是那个大众,只不过终于肯往智能化这边迈一步了。
驾驶质感:猜不到,但我赌它不差
虽然现在还没能试驾ID.EVO,但以我开过大众几十台车的经验来看,这车大概率不会差。说大众操控神,是吹;但说大众底盘稳,是公认的。即便是像探岳、途观L这种主打家用的SUV,也总能给你一种“德系厚重感”。
我不太担心ID.EVO在驾驶上“拉胯”。大众即便用了小鹏的智能底盘控制技术,估计也会按自家风格去调校。你可能感受不到“极限劈弯”的乐趣,但日常行驶那种车身姿态的从容、悬架反馈的韧劲,应该不会让人失望。
当然,具体开起来怎么样,还得看明年量产版正式上路。但就大众现在的技术储备和小鹏的辅助支持来看,不至于翻车。
市场定位:不是蔚来,也不是理想
ID.EVO不是理想的“六座大沙发”,也不像蔚来那样搞什么“豪华感体验营”。它是走另一条路:用德系品牌的稳定+中国智能技术的灵活,瞄准一群“既想开着稳当,又不想落伍”的用户。
现在新能源市场卷得没边,价格战打得飞起。理想L6都干到25万出头了,如果ID.EVO真能把价格打下来,比如起售价控制在23万以内,再配一套靠谱的智能驾驶+不丢操控的底盘,那真的是有可能爆。
看看日产N7、铂智3X这些“合资转型”的案例,大众安徽这台ID.EVO其实正是打这个时间差,趁着合资新能源还没大规模觉醒,抢一个有品牌、有技术、有智能的“先发红利”。
写在最后:这次大众真不摆了
我知道很多人对大众的新能源已经失望透顶,ID.系列的确没打出气势,但别忘了,大众可不是个容易认输的牌子。几十年来,这家公司最大的本事,不是创新,而是稳中求变。
ID.EVO就是他们的新起点。它不完美,但足够务实;它不炸裂,但看得出野心。
别急着唱衰,也别轻易站队。明年量产后,这台车能不能成为大众在电动化时代的“新台柱”,我们拭目以待。
因此在不断强化税收征管的同时,应该同步适度推进税制改革,适度降低名义税率,让企业实际税负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同时国家财政收入也并不会由此减少,进而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