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强
石破茂的辞职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深入剖析这一事件,美日贸易协议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与经济关系。
美日贸易协议的达成:从博弈到“城下之盟”
2025年8月上旬,美日两国正式通过内阁决议签署《美日贸易协定》,这份被日本媒体称为“非对称妥协”的协议,核心内容包括日本对美国开放72亿美元农产品市场(如降低牛肉、猪肉关税)、美国保留对日本汽车2.5%关税但承诺不追加25%惩罚性关税。协议达成的背景是特朗普政府以“301调查”威胁,将日本汽车产业(占GDP约10%)置于“关税屠刀”之下——这正是石破茂在任期间反复强调的“国家经济命脉危机”。
辞职时间密码:8月节点的政治遗产绑定
石破茂选择在协议通过内阁决议后立即宣布8月底辞职,暗含深意。据自民党内部人士透露,其团队曾测算:若在协议签署前辞职,可能被质疑“逃避责任”;若推迟至9月,参议院选举失利的负面效应将完全归咎于他。通过“协议落地即交棒”的时间安排,石破茂试图将协议包装为“以妥协换和平”的外交成果——既避免了“不平等条约签署者”的长期标签,又为后续首相留下“执行已生效协议”的政治惯性。
责任转移术:扛下“不平等条约”的政治算盘
日本经济新闻民调显示,协议签署后3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牺牲了农业利益”,更有28%直接将其定义为“新广场协议式的城下之盟”。石破茂主动辞职,本质是为自民党执政联盟设置“防火墙”。一方面,将协议争议与个人政治生命绑定(其支持率已从62%跌至38%);另一方面,为继任者(如岸田文雄)创造“修正局部条款”的操作空间——正如穆迪报告指出,“石破茂的退出可能让日本在后续谈判中展现更多灵活性”。例如,协议中日本对美国开放72亿美元农产品市场,导致本土农业受到冲击,石破茂将此争议与自身绑定,同时也为继任者调整农业相关条款提供了可能。
关税危机逻辑崩塌:从“紧急状态”到“政治话术”
石破茂此前留任的核心逻辑是“举国应对汽车关税危机”,甚至在国会演讲中援引1970年代石油危机类比。但这一叙事在2025年6月出现裂痕,美国商务部宣布“推迟汽车关税调查”,欧盟与美国达成临时汽车关税协议,日本面临的“唯一威胁”实质解除。当他再以“紧急状态”要求留任时,在野党直接质询:“既然威胁已解除,为何还要继续消耗政治资源?”这种逻辑崩塌,成为其辞职的关键推手。
选举失利连锁反应:协议如何反噬执政基础
2025年7月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虽保住多数,但得票率较上届下降4.2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县(如秋田县、山形县)席位流失最严重——这些地区正是受协议冲击最大的牛肉、大米主产区。更直接的是,协议推动的进口农产品激增(8月美国牛肉进口量同比上升27%)导致本土市场价格下跌15%,引发“农民上街、主妇抗议”的双重压力。石破茂在辞职声明中罕见承认:“物价波动与贸易协议的关联性,我们评估不足。”
从协议签署到主动请辞,石破茂的政治选择始终围绕“风险切割”展开——既想为美日同盟关系留下“合作样本”,又不愿成为民意反弹的“活靶子”。这场辞职风波的本质,是日本在“美国压力-国内利益-政党存续”三重矛盾下,通过政治人物更迭实现的危机软着陆。美日贸易协议不仅是经济议题,更成为观察日本“被动型外交”与“责任转移政治”的典型样本。
陈政高于1970年担任辽宁省海城县革委会政工组办事员;1978年任大连海运学院团委书记;1982年任辽宁省大连团市委常委、学校部部长;1985年任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副县长;1988年任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委常委、副区长(主持工作);1993年任辽宁省大连市副市长;1997年任辽宁省省长助理;1998年任辽宁省副省长;2003年任辽宁省沈阳市委副书记、市长;2008年任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来源:红网
作者:周凌香
编辑:荆斯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