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升
如果你关注英特尔,近两年会不断听到他们宣称:“要让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台人工智能计算机(AIPC)。尽管业内各家巨头在将AI接入计算机的方式上略有不同,但都将NPU(神经处理单元)作为AI运算的核心驱动力。Windows、macOS操作系统以及运行的应用都在添加AI功能,以充分调用这颗NPU的算力。
在所有芯片制造商中,英特尔本应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存在。毕竟它是唯一既能自主设计芯片,又拥有自有晶圆厂的芯片巨头,被业内戏称为“芯片哥斯拉”(Chipzilla,Chip和Godzilla的组合词)。但英特尔最近几年的日子并不好过:第13代RaptorLake系列设计存在缺陷,初期曾因电压控制异常导致主板供电模块过热烧毁;第14代MeteorLake、15代ArrowLake和16代LunarLake均因自家晶圆厂的良率无法满足需求,将GPU、NPU等非核心模块外包给台积电代工,其中ArrowLake的CPU模块更是首次采用台积电3nm工艺。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英特尔想让人人都有AIPC,那今后谁来造芯片?英特尔正大幅削减内部部门,连负责代工业务的IntelFoundry部门也被裁员大刀砍中,暴露出其IDM模式(垂直整合制造)的转型阵痛,全球员工预计将减少15-20%。CSO(首席战略官)也已离职,英特尔的未来显得扑朔迷离。
究竟什么是“AIPC”?
英特尔他将AIPC定义为“计算机中的所有加速器必须具备专门针对AI任务的加速能力”。这意味着设备必须具备足够性能来支撑本地运行的实用AI功能,具体来说:CPU和GPU的指令集需要具备AI处理能力,NPU要能高效解析AI指令,同时还需兼容操作系统搭载的AI框架。例如,NPU需支持INT8/INT4量化计算,以在低功耗下处理实时语音识别、图像生成等任务。
14代MeteorLake系列是首批包含这些指令的芯片,而15代ArrowLake和16代LunarLake则进一步增强了NPU算力。但它们并非市场上的唯一选择:AMD的锐龙AI300系列搭载了算力达50TOPS的XDNA2NPU,高通骁龙XElite和苹果的M系列芯片也是如此。苹果M4芯片的NPU峰值算力达38TOPS(INT8精度),在轻薄本场景中优势更为明显。无论CPU厂商是谁,软件行业都在积极推动这些AI处理器的应用,硬件支持必不可少,否则会拖累整个系统性能。
重要的是,AI处理器只会越来越多,而配备独立NPU处理AI任务,可显著提升PC整体流畅度。因为通用CPU核心无需再承担高计算量的AI负载,从而能专注于系统核心功能。以LunarLake为例,其NPU处理AI任务时可让CPU占用率降低40%以上。英伟达或许是数据中心和桌面AI领域的王者,但NPU将主宰笔记本市场,这意味着CPU厂商之间将展开激烈的竞争。
在过去,硬件行业常先开发新功能或指令集,再由软件厂商想办法应用。但这次不同:软件行业正反向推动AI硬件发展,以便在所有软件中塞进AI功能,Adobe已为AIPC优化了Photoshop的实时图像生成功能。
AI早已不再是传统的“机器学习”,也不再局限于照片视频编辑软件,如今它支撑着数字笔记、网络搜索、研究报告生成,乃至健康养生计划、旅行行程制订等一切领域。你可以在工作时与操作系统对话,或让AI助手从多方数据源提取信息,甚至将结果转化为语音聊天机器人,让你能大声提问。
即使英特尔必须依赖外包,AIPC仍将继续发展
我不确定AI是否就是“未来”,但它肯定将占据“不远的将来”,因为这是行业的共识。行业已投入数千亿资金研发工具与模型,但若缺乏硬件支撑,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与此同时,芯片厂商早已洞察商机,深知一旦AI芯片就绪,市场需求便会应声而至。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AIPC出货量将突破1.2亿台,年增长率达78%。
无论是数据中心的AI算力卡还是办公用的AIPC,至少在短期内,似乎AI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有件事出人意料:消费者似乎更愿意购买13代RaptorLake处理器,而非支持AI的型号,要知道RaptorLake曾因电压过高差点自燃。如今BIOS更新已解决了RaptorLake的电压问题,而最新的LunarLake过于昂贵,笔记本平台成本较前代增加30%,5000元以下的Ultra本基本绝迹。显然,对于消费者来说,性价比才是第一位。
数据中心也需要AI处理器,但LunarLake系列却没有对应产品,而强大的AMDEpyc系列也比旧款处理器更贵。英特尔新任CEO或许能扭转局面,但削减晶圆厂员工和工程师恐怕并非良策。业内分析指出,英特尔若想重振IDM模式,需在2025年实现18A工艺的量产良率突破,否则代工依赖将进一步加剧。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倪浩]8月3日,郑钦文夺得2024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冠军,实现中国选手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也点燃了民众参与网球运动的热情,网球热度随之大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体育明星与体育经济会形成正向反馈:体育明星的示范效应会提振相关体育产业、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运动中来,大众的广泛参与则会成为“未来明星运动员”诞生的基石。来源:红网
作者:敖翰藻
编辑:杨琪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