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造车似乎成了一场资本驱动的“速成品游戏”——只要资本入局,三年就能推出新车,模仿得有模有样,甚至靠着话题性就能冲击“爆款”,这样的案例早已不算新鲜。更令人咋舌的是,连品牌名字都开始出现“山寨式碰瓷”。
巧的是,同一天,宗申动力在年中发布会上推出128款新品,其中两款电动三轮车被命名为“智界S300”和“问界Q1P”。
明眼人都能看出,“智界”与“问界”正是鸿蒙智行旗下的核心汽车品牌,且均已完成商标注册。
这般“撞名”选在享界发布的同一天,不得不说,这家企业对流量的敏感度确实令人“佩服”。
从法律层面看,商标注册的分类或许为这次“撞名”留下了操作空间:华为注册的“智界”商标属于第12类“汽车”等交通工具,而宗申动力的商标虽同属第12大类,但具体指向的商品项目与汽车有明确区分。
不过,按照分类规则,汽车与摩托车(含电动三轮车)理论上不算直接冲突的“类似商品”,商标注册本身可能并不违规。
但商标侵权的判定从来不止于分类表。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考量市场实际情况:如果宗申动力的“智界”“问界”电动三轮车在市场流通中,导致消费者误认为其与华为旗下汽车品牌存在关联,或是借助华为的品牌声誉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就可能构成商标侵权或不正当竞争。
简单来说,法律更关注“是否造成消费者混淆”,而非单纯的商品类别差异。
截至目前,鸿蒙智行及旗下问界、智界品牌均未对此事回应,这场“商标碰瓷”的后续走向尚不明朗。
不过,此事背后折射出的行业乱象更值得深思:当造车的焦点从技术研发、产品创新,转向“蹭热点”“搭便车”,这样的“速成品”能走多远?宗申动力这两款三轮车,到底算不算踩了商标权的红线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据官网介绍,四川绵阳是我国重要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邓稼先、于敏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和成千上万的科技精英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