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行业深度调整的当下,中煤三建朝源煤矿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煤价下行20%的市场环境中,职工收入逆势增长8%,企业利润保持稳定。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一场以“打活时间算盘,消除等待浪费”为核心的精益管理。通过重新梳理每一个生产环节,他们在时间的缝隙里抠出了真金白银。
流程再造:让生产节奏快起来
物料配送体系的革新让井下作业焕然一新。通过建立"三定"配送机制,物料领取时间从90分钟压缩至15分钟,掘进工效提升18%。技术团队设计的"井下物流地图",将每班行走距离从3.5公里优化至0.5公里,工人体力消耗大幅降低。
这些改变直接反映在职工的收入单上。掘进工老张发现,自从实行新配送方式后,自己的绩效工资每月多了800多元。"现在干活不跑冤枉路了,奖金反而涨了。"像老张这样因效率提升而增收的职工,在矿上比比皆是。
工序优化:把动作变成效益
综采工作面的工艺改良带来了双重红利。万向操作杆的应用使移架时间缩短38%,一个工作面年增产1.2万吨。更让工人们惊喜的是,新工艺实施后,劳动强度降低带来的健康效益,让他们的医保支出平均减少了15%。
"以前下班腰都直不起来,现在轻松多了。"支架工李师傅说。这种改变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职工们尝到了"技术红利"的甜头。在行业普遍降薪的背景下,朝源煤矿的职工却靠着效率提升,保住了自己的钱袋子。
智能调度:让运输跑出加速度
井下运输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智能派单系统使单轨吊作业效率提升50%,等待时间从40分钟降至7分钟。物料追踪系统的二维码管理,让配件查找效率提升10倍。
运输队王队长算了一笔账:这套系统投入不到100万元,但每年节省的人工成本和创造的运输效益超过300万元。"现在大家抢着学新技术,因为都知道技术能换钱。"在行业寒冬中,这样的投入产出比让职工们看到了希望。
时间管理:积小胜为大胜
"五分钟法则"的推行让时间管理深入人心。从工具准备到工序衔接,每个环节节约的碎片时间,累计创造了惊人的效益。在上次工作面安装中,时间优化带来的提前投产,直接创效56万元。
这种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每个班组。电工班长老刘说:"现在我们连工具摆放都讲究,因为知道省下的每一分钟都是钱。"在煤炭市场低迷的形势下,这种精打细算的做法,让企业和职工都得到了实惠。
朝源煤矿的实践证明,即使在行业低谷,通过精打时间算盘、深挖内部潜力,依然能够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当"消除等待、杜绝浪费"成为全员共识,当每一分钟都被赋予价值,这座老矿在寒冬中走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新路。在这里,效率不仅是管理的目标,更是职工增收的保障,是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底气。
游盈隆表示,赖清德上任第一个月,只获不到半数台湾民众的支持,赖清德社会支持基础的流失是全面性的,不同程度的。游盈隆指出,根据相关经验证据,近一个月赖清德社会支持基础的流失主要原因至少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