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要走向高质量竞争,政策引导、技术驱动、品牌积累缺一不可
"我们已经看到价格战最激烈的阶段正在过去。"在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CPCA,以下简称为乘联会)的分析文章中,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首次明确表达了对当前车市竞争形势的判断。他指出,自2025年4月以来,乘用车降价潮已经明显减弱,无论从参与车型数量,还是实际降价幅度来看,都释放出"硝烟渐散"的信号。
三年前,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头部车企掀起"以价换量"的行业地震,将价格战推向极致,曾一度让行业陷入内卷泥沼。而今,随着政策稳预期、企业稳节奏、消费者换购升级需求增长,市场正在从价格驱动,走向价值竞争的轨道。
从年初的价格鏖战,到6月的结构性回暖,车市正在悄然转变轨迹:告别"野蛮扩张",走向"高质量竞争"。销量回升背后,是政策的引导、技术的沉淀、品牌的积累,以及消费者对于品质的重新审视。
未来的竞争不止在国内,中国汽车能否真正在海外立足,技术将是这场产业跃迁的终极试金石。而中国的插混,也许是那把打开世界市场大门的钥匙。
价格战退潮:降价车型减、降幅收窄
2025年上半年,虽然仍有部分车企持续通过官方降价或促销拉动销量,但整体力度已明显放缓。乘联会的公众号"乘联分会"发布数据,1月降价车型仅7款,2月回升至21款,3月高位运行至23款,之后迅速收缩。4月降价车型14款,5月12款,6月保持在14款的温和水平,较2023年同期下降明显。
曾文莉说,“要发展网球经济和其他体育经济,我们要思考一下,是否已将体育产业充分市场化,运动员的商业价值是否已充分释放,对体育产业、体育经济的杠杆作用是否已充分发挥。”她表示,“我们应该为明星运动员的商业活动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