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山姆给中产丢人」的消息接连登上热搜之后,中产再次站在了互联网的风口浪尖。
过去,互联网对中产身份名片的认知停留在:劳力士的表,爱马仕的包。但如今,关于中产的消费偏好,已经细化到消费的毛细血管。
在隐秘的《中产识别指南》中,有一项中产的基本原则:
真正的体面,往往藏匿于不经意之间。
比起名表和奢包,中产更喜欢在人们不常看到的地方下功夫。中产的行李箱,往往比脚上的鞋、身上的衣服更能不动声色地彰显实力。
比如,公司团建时,素来偏好中产消费的同事张姐就提着一个金属色的旅行箱。在我看来,那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箱子,非说有什么特别的标识,只在包身上方印着几个小小的字母:RIMOWA。
但向来懂消费的时髦精小K告诉我:
这只箱子,售价上万。
「有钱标配」,日默瓦?
中产的身份认同,已经内卷到行李箱界了。
打开日默瓦的官方旗舰店,很难不被标价后面的0多到吓一跳。
明明只是基础款的行李箱,标价却敢从6000起步,18810封顶。
而且高昂的价格并没有浇灭人们的热情,有数据显示,其销售额在五年内几乎翻了两番,2024年的增长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两位数。
购买日默瓦,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中产入门的标配。
选择何时何地购入这个高奢行李箱,也是一门关乎中产尊严的学问。
〓图源:@省钱快报研究院
甚至,日默瓦的保值率比一些更知名的奢侈品还要高。
有网友翻出购买记录,2015年花6000多块买的33寸金属trunk。
2023年的售价已经高达1万7,到了2025年更是涨到了1万8。
还有人从中发现商机,将日默瓦当成了“理财产品”:
按原价买入后,转手加价50%出售,竟也不愁买家接盘。
日默瓦这个贵到吓人的行李箱对大众来说,是一个你也许没听过,但绝对见过的故事。
很多人和日默瓦的第一次见面,就在明星街拍。
从天王周杰伦到当红偶像BLACKPINK的成员Rosé,日默瓦早就成为心照不宣的圈内标配。
前段时间王诗龄放假回国,就被拍到戴着墨镜、推着日默瓦行李箱走出机场。
如果说街拍是需要精心准备的硬照,那综艺节目就是一场模拟真实生活的展演,更能体现一件物品的含金量。
在综艺这个更真实的场域中,日默瓦的存在感更是高得出奇。
无论在《花儿与少年》,还是《再见爱人》,只要是和旅行相关的真人秀,日默瓦几乎就是默认选项。
当节目播出后,这只箱子总能毫无悬念地成为社交平台上的话题。
甚至好莱坞的大片里,都少不了日默瓦的身影。
在《黑客帝国》、《蜘蛛侠》、《史密斯夫妇》、《007》等经典影片中,日默瓦频频现身。《碟中谍4》里,阿汤哥拼死夺下的那个能引爆核弹的手提箱,也是日默瓦的。
〓《碟中谍4》剧照
俗话说文体不分家。在娱乐圈占据一席之地的日默瓦,自然也会受到顶级运动员的青睐。
王曼昱曾拉着它奔赴巴黎,朱婷带着它征战东京。
篮球巨星詹姆斯,也拖着日默瓦辗转于各个客场。
高昂的定价和明星的背书,让日默瓦天然具备成为中产象征的基因,却还不足以解释一个核心问题:
一个行李箱,凭什么能卖一万块?
中产,为啥要花一万买行李箱?
日默瓦的每个细节,都踩中中产消费的爽点。
搜索日默瓦,出现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贵,第二个则是轻,第三个是抗造。
“一用就是十几年,除了拉杆有点岁月痕迹,其他一切完好。”
还有人现身说法:“180斤的人,经常直接拿它当椅子坐,一点事儿没有。”
日默瓦“轮胎”的丝滑感,也收获一大批粉丝。
“箱体轻便,轮子顺滑,即便装满行李,在地毯上也能飞奔。”
甚至有给出了自己的日默瓦使用心得:
“在机场赶时间快迟到时,直接坐着日默瓦滑,比跑要管用。”
光好用还不行,中产需要知道它为什么好用。
日默瓦的选材精准踩中了中产的认知爽点,这个万元行李箱的主要材料有两种:
一个是铝镁合金,另一个是聚碳酸酯。前者多应用于航空航天,后者在电子、医疗器械领域则十分常见。两种材料的共性是都非常轻盈,且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
高端的抗造科技材料,无疑给信奉认知决定一切的中产提供了极大的情绪价值。
复杂的工艺和对细节的投入,是日默瓦打动中产的原因之二。
据日默瓦官方介绍,在德国科隆的工厂里,一个日默瓦行李箱需要200多个零件和90多道工序,其中绝大部分靠人工组装。
为了适应旅行的现实需求,日默瓦全系产品都配置了TSA海关锁,提醒安检机构该锁可以在不损坏锁具和箱身的情况下打开进行检查。
日默瓦的每一个细节,似乎都在为它的标价层层加码。
当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则恰好踩中了中产务实而精致的审美偏好,于是便催生出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消费逻辑:
高昂的支出,都可以合理化为一次理性投资。
毕竟买日默瓦,买的不仅是高端品质、耐用属性,还有长期主义。
相比年年换新,买一个可以用上10年的箱子,显得更为明智从容。
在快消品泛滥的时代,一个能陪伴多年、历久弥新的物件,自然具备抵御速食文化的吸引力。
这种一次性投入、长时间受益的思路,也进一步强化了高价即理性的消费心态——让一掷千金的决定,看上去格外冷静、周全。
因此,当有人发帖问1万多买个行李箱是虚荣吗?评论区大多回复都是:日默瓦值得。
毕竟如果一个东西等你反复使用十年,已经值回价格了。
理由也很实在:一样东西能让你踏踏实实地用上十年,那就早回本了。
翻看网友晒出的日默瓦,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大多数箱子都饱经沧桑、贴满贴纸。
在它的使用者看来,箱体上每一道新的划痕和凹陷,都不再是瑕疵,而成了一枚枚旅行勋章,是一次次出发与归来的见证。
中产购买日默瓦,更是在购买一种身份认同,一种不动声色的“旅行叙事权”。
箱身的凹痕是环球旅行的履历,褪色的海关贴纸是阅历的凭证。
当别人还在小心翼翼地给箱子套上保护膜时,使用它的人们却在期待下一次战损。
人们购买的,也从一个箱子彻底变成了一张通行于特定圈层的社交名片。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更感性的角度去理解——让一个物件承载你所有的旅行回忆,这本身就是一种浪漫的生活态度。
现如今,照片可以一键美化,经历可以P图精修。一切都轻飘飘的,美好得有些不真实。而一个物件,尤其是一个注定要陪你奔波劳碌的物件,承载的记忆就显得格外真切。
它像一个不会说话的旅伴,陪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异国机场,也装过你在跳蚤市场淘来的宝贝;
它见过你旅途中的狼狈,也分享过你抵达山巅时的喜悦。
箱子上的每一道划痕,都无法作假,它们是这些故事里最诚实的注脚。
当外部的世界越是喧嚣和充满变数,我们就越渴望抓住一些确切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而这样一个坚固的箱子,用它不变的形态和变化的伤痕,帮助我们在线性的时间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故事与秩序。它把虚无缥缈的回忆,变成了可以触摸的证据,让走过的路、吹过的风,都有迹可循。
那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关于“我真实活过”的证明。这份可触摸的存在感,或许才是:
一万多块的行李箱,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刘三金凤凰WEEKLY)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一段时间以来,比亚迪、吉利等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给不少外国汽车品牌带来压力。”美国CNBC网站18日报道称,美银证券汽车产业分析师约翰·墨菲当天在美国汽车媒体协会有关活动中表示,美国底特律三巨头(即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斯特兰蒂斯)应“尽快”退出中国市场。他同时警告说,美国三大车企需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削减开支,尤其是在内燃机业务方面,因为这是目前利润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