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恒坤新材)科创板上市将上会,保荐机构是中信建投证券。
恒坤新材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产品主要应用于先进NAND、DRAM存储芯片与90nm技术节点及以下逻辑芯片生产制造的光刻、薄膜沉积等工艺环节。
梳理来看,实控人易荣坤表决权近36%,身兼董事长、总经理职务;股份代持频繁;剥离光电类产品;高溢价并购翌光半导体少数股东股权;大连恒坤业绩尚可,福建泓光则与预期相差巨大;收入稳增,净利波动大;现金流减少,资产负债率上升;研发费用增长,材料费增长迅猛;研发人员以本科生为主,发明专利数量落后于同行;客户、供应商集中度双高。
剥离与高溢价收购
实控人表决权近36%。2004年12月,恒坤新材前身恒坤有限成立,2014年1月完成股份制改革,公司实际控制人是易荣坤,表决权为35.65%,其中约10%的表决权来源于一致行动人协议,若成功上市,表决权将进一步降低至30.3%。
公开资料显示,易荣坤出生于1971年6月,本科学历,在恒坤有限曾担任总经理、监事职务,2014年1月至今,担任恒坤新材董事长职务,2017年2月至今,担任总经理职务,在公司拥有较大话语权。
股份代持频繁。成立之初,易荣坤持股比例高达95%,不过因为频繁融资的关系,导致股权不断稀释,除此之外,恒坤新材存在着数量众多的股份代持,例如易荣坤在2016-2021年期间共委托李湘江等8名股东为其代持,2012-2021年期间共有许振梁等16名股东委托易荣坤代持。
另外,2019-2022年期间,除实控人易荣坤外共有吕俊钦等5名股东委托李湘江代持,发行人员工持股平台晟临芯、晟临坤、恒众坤合、兆莅恒2021-2023年期间涉及股权代持。
该现象引起了上交所关注,在问询中要求恒坤新材披露,人股权代持解除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其他未披露的股权代持、借款、异常资金往来或其他利益安排。
恒坤新材表示,易荣坤的部分朋友看好公司未来发展,拟投资持有部分权益,但是受限于未开通新三板账户等原因委托易荣坤代持。公司还表示,发行人股份权属清晰、不存在导致控制权可能变更的重大权属纠纷。
剥离光电类产品。实际上,恒坤新材此前的主营业务除了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业务板块之外,还有光电类产品业务,只不过公司将其剥离出去了。
2019年12月,恒坤新材将苏州恒坤、厦门积能、深圳欣恒坤转让给恒坤投资,交易对价分别为837.07万元、475.20万元、923.74万元,三家公司从合并报表范围内剥离,公司称此举进一步将资源集中于公司核心业务,提高管理效率。
收购翌光半导体少数股东股权。完成剥离光电类业务后,恒坤新材进一步加码半导体业务,2021年6月,公司分别与杨波、张蕾、李湘江签署《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向三人分别发行1,370.9091万股、1,265.4545万股、1,054.5455万股,收购三人持有的13%、12%、10%股权。
此后,恒坤新材陆续受让翌光半导体持有的大连恒坤、福建泓光、泓坤微电子三家公司100%股权,随后翌光半导体注销,公司称此举基于优化管理架构,合理资源配置,同时提高运营管理效率之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上交所对该并购进行了问询,要求恒坤新材从多个方面说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价格确定依据及公允性;以及能否切实否切实控制大连恒坤、福建泓光的经营管理。
高溢价并购。截至2020年6月31日,翌光半导体的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33,022.12万元,而其账面价值仅为1,799.75万元,估值增值31,222.37万元,增值率1,734.82%,公司称增值来自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大连恒坤、福建泓光。
大连恒坤业绩尚可,福建泓光则与预期相差巨大。2020年H1,翌光半导体收入为0元,净利润亏损86.57万元;大连恒坤收入为0元,净利润亏损214.88万元;福建泓光收入为304.86万元,净利润亏损307.77万元。
2021年至2022年,福建泓光实际收入低于预计金额,而2023年、2024年则高于预计金额;另外,四年的净利润实际金额均超过预计额金额。
不过,大连恒坤的表现则十分不如意,最近四年实际收入金额远远不及预计金额,2024年分别为4,243.96万元、19,744.91万元,相差15,500.95万元;净利润连续四年录得亏损,与预计金额相差甚远。
业绩增长,现金流减少
净利波动大。2022年至2024年,恒坤新材收入稳增,营业收入分别为3.22亿元、3.68亿元、5.48亿元,不过净利润则波动明显,分别为1亿元、0.9亿元、0.97亿元。
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为2.94亿元,同比增长23.74%,而去年全年增速为49.01%,可见增速有所放缓;而净利润不增反降,为0.42亿元,同比下滑5.71%。
虽然营收规模并不大,但恒坤新材本次IPO拟募资金额并不低,拟融资100,669.50万元,用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的建设,融资金额相当于2022年净利润的10倍有余。
现金流减少,资产负债率上升。营收、净利虽然双增,但恒坤新材的货币资金却呈现下降态势,分别为5.23亿元、2.35亿元、2.91亿元,且2022年还有1.05亿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现金流减少与项目建设有关,公司在2023年持续投入包括漳州二期、安徽一期工程在内的厂房及设备购置,当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流出额较上年大幅增长。
事实上,恒坤新材近三年的资产负债率上升明显,分别为22.19%、33.92%和43.26%,2024年已经超过可比同行均值的34.52%,诸多同行中,只有彤程新材的资产负债率高于公司,为58.86%,其余公司则远低于公司。
截至2024年末,恒坤新材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分别为4.01亿元、0.25亿元,远超同期货币资金,而且公司还有2.11亿元的长期借款,显然长短期负债压力均不低。
实际上,因为同时存在借款和大额存款,上交所要求恒坤新材说明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大额资金闲置或使用受限等情形。
研发费用增长,材料费增长迅猛。作为半导体行业的一员,且恒坤新材又要冲击科创板,科研投入理所当然被投资者所关注,那么公司的研发力度如何呢?对比同行又怎么样呢?
2022年至2024年,恒坤新材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274.36万元、5,366.27万元、8,860.85万元,累计增长约107%,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3.28%、14.59%、16.17%,即研发力度加强。
细分来看,材料费增长迅猛,分别为1168.02万元、1483.4万元、3306.8万元,累计增长约183%,占比分别为27.33%、27.64%、37.32%,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大自产产品的开发力度,相关材料领用及试验耗材增加所致。
职工薪酬费用分别为1,574.52万元、1,938.40万元、3,285.42万元,累计增幅约109%,逊色于材料费增幅,占比分别为36.84%、36.12%、37.08%。
对比来看,恒坤新材可比同行近三年的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7.58%、8.55%、9.06%,这点显然是公司更胜一筹,不过这也与其收入规模较低有关。
研发人员不多,以本科生为主。公司近三年的研发人员数量并不多,分别为36人、45人、54人,研发人员主要以本科生为主,分别为22人、29人、35人。另外,同期离职的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2人、18人、9人,变动并不小。
发明专利数量落后于同行。截至招股书披露日,恒坤新材拥有专利89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而截至2024年末,公司可比同行彤程新材、艾森股份、上海新阳、南大光电、飞凯材料、晶瑞电材拥有的发明专利分别为421项、37项、389项、186项、708项、74项。
公司发明专利在诸多可比同行中排在倒数,与艾森股份相当,显然公司研发成果与同行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还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实际上,恒坤新材的管理费用率同样不低,近三年分别为5,071.59万元、6,576.51万元、8,133.58万元,占比分别为15.76%、17.89%、14.84%,早前两年曾均超过研发费用。
另外,公司管理费用率在同行中排在第一,近三年同行均值分别为8.08%、8.26%、7.64%,在2024年,彤程新材、艾森股份、上海新阳、南大光电、飞凯材料、晶瑞电材的管理费用率分别为5.62%、5.72%、7.94%、9.14%、9.3%、8.1%,均远远落后于公司,显然公司是需要对该费用进行优化的。
客户、供应商集中度双高。最近三年,恒坤新材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分别为3.15亿元、3.54亿元、5.25亿元,占比分别为99.22%、97.92%、97.2%;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同样不低,最近三年分别为0.61亿元、1.32亿元、1.94亿元,占比分别为74.98%、75%、75.44%。
2024年,公司对第一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为3.46亿元、64.07%;公司向第一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比分别为1.33亿元、75.44%,若第一大客户发生变动,会对业绩造成不利影响,这需要引起投资者关注,也是公司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名义税负一直高于实际税负。所谓名义税负是指企业名义上该缴纳的税费。由于征管、企业对税法理解等原因,实际上企业不一定足额缴纳法律意义上的税费。延伸阅读:与 恒坤新材IPO 净利最高才1“亿元” 却要募资:超10?亿元 的相关文章